在幼兒品德教育中特別強調培養誠實、禮讓的美德。萬全在{育嬰家秘》中提出對兒童“言語問答,教以誠實,勿使欺妄”。東漢孔融四歲讓梨;南北朝時傅亮四歲時能解衣與人;徐湛幼時與弟弟共坐牛車,車壞傾倒,徐湛讓先救弟弟脫離危險。這些故事都成為歷代幼兒教育的生動教材。 重視培養勤勞節儉、整潔有序的生活習慣也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。顏之推在《顏氏家訓》中批評“貴游子弟,多無學術”,卻“無不熏衣剃面,傅粉施朱,駕長檐車,跟高齒屐,坐棋子方褥,憑斑絲隱囊,列器玩于左右,從容出入,望若神仙”。朱熹在《童蒙須知》中提出:“大抵為人,先要身體端整,自冠巾、衣服、鞋襪,皆須收拾愛護,常令清凈整齊”,“飲食照管,勿令污壞,行路看顧,勿令泥漬”,并進一步要求“當灑掃居處之地,拂拭幾案,常令潔凈”。清代的《朱柏廬先生冶家格言》(俗稱《朱子冶家格言》)流傳甚廣,不少嘉言名句從生活起居,為人處世入手,通過正反對比,教育子女勤勞節儉、正直、謹慎,成為許多人(特別是士大夫)治家教子的典范。
不可否定,中國傳統幼兒教育內容中也充斥著許多消極、頹廢、沒落的東西,如:宣言“聽天由命,安分守己”,強調“男女有別,重男輕女,男尊女卑”,“三綱五?!?,“三從四德”,教人“愚忠愚孝”等封建意識。